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1篇
农学   34篇
  8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保障枸杞产品质量安全,采果期不受化学农药干预,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蒙古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蒙古蒿挥发油对棉蚜的LC50为7.82mg/mL;对枸杞木虱的LD50为2.89μg/头;对西花蓟马的LC50为2.80mg/mL,均低于对照药剂印楝素提取物,其中胡椒酮、PPG2-甲醚和桉油烯醇起主要杀虫作用。利用响应面分析,蒙古蒿挥发油制备成8.5%蒙古蒿挥发油微胶囊剂,该制剂在质量浓度6kg/hm2条件下,药后1d,对枸杞蚜虫、西花蓟马和枸杞木虱的防效分别为75.95%、58.81%和32.14%,高于对照0.3%印楝素乳油,杀虫效果一直持续到21d。本研究将蒙古蒿挥发油微胶囊应用于枸杞园采果期防治主要害虫,持效期长,具有进一步开发成高效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32.
以生命表技术评价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天敌与害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R0=725.850 5,内禀增长率rm=0.082 0,世代平均历期T=80.333 3 d,周限增长率K=1.085 4;豆蚜的生命表参数为R0=72.064 1,rm=0.183 1,T=23.370 0 d,K=1.200 9。异色瓢虫成虫及不同龄期的幼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1~4龄幼虫a值分别为1.121,1.325,0.840和1.189,Th值分别为0.060 2,0.395 0,0.011 1和0.006 25,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1,25.32,90.09,160.00头。成虫a=1.567,Th=0.007 88,Namax=126.90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异色瓢虫在豆蚜上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豆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内禀增长率rm的比较可知,异色瓢虫的rm(0.082 0)远小于豆蚜的rm(0.183 1),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跟随的"。因此,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33.
胡椒花叶病是我国胡椒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病害。试验表明:土壤、种子均不传病,病组织汁液摩擦接种也不传病,人工嫁接可传病,但胡椒栽培一般不采用嫁接,因而不是传病的途径。通过对海南儋县胡椒园一种常见的棉蚜(Aphis gossypii)进行传毒试验,获得成功,证明棉蚜是我国胡椒花叶病的传毒介体之一。带病的插条(种苗)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4.
本实验是在恒温下进行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高,初产若蚜的体重逐渐减轻。因而采用校正产蚜量的新方法建立了五种温度(15、18、22、25及29℃)下的时间繁殖特征生命表。其结论是:1)随着温度的增高,平均世代历期和生态寿命逐渐缩短;2)存活曲线为B型。年龄特征产若率呈瑞利分布;3)在稳定年龄组配中,若虫占60.69~71.85%,成虫占28.15~39.31%。内禀增长能力(人)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当温度为23.75℃时,rm理论值最大。  相似文献   
35.
苹果园绣线菊蚜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36.
1998年至2000年,从广州地区的贮藏柑桔病果上分离得到7株疫霉菌,鉴定出3个种,其中,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Smith et Smith)Leon4株,柑桔生疫霉P.citricola Saw2株,烟草疫霉P.nicotianae Bread de Haan1株;建议在柑桔贮藏保鲜时,适当地将百菌清或酰苯胺类杀菌剂与常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混合使用来处理果实,以控制疫霉菌的为害。  相似文献   
37.
木槿上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槿上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天敌群落主要由瓢虫类、食蚜蝇和蜘蛛类构成 ,物种丰富度较稳定 ,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瓢虫类主要分布于木槿中部和上部 ,食蚜蝇和蜘蛛类主要分布于木槿中部和下部。棉蚜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 ,表明棉蚜种群数量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分布比较均匀。捕食性天敌中 ,龟纹瓢虫的时间×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 ,表明其发生期较长、活动范围较广。与棉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 ,龟纹瓢虫最大 ,其次为食蚜蝇 ,表明这 2种天敌对棉蚜的跟随作用较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各种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种群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龟纹瓢虫 >异色瓢虫 >七星瓢虫 >食蚜蝇 >蜘蛛类  相似文献   
38.
选择7个不同甜瓜品种,综合比较了瓜蚜对不同品种室内离体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及在室外活体植株上的种群增长动态。结果发现,瓜蚜对IVF437和羊角蜜的叶碟选择性比其他品种低,叶碟选择2 h后羊角蜜和IVF437上的瓜蚜数量为2~3头,选择率为5.54%~7.38%;培养12 h后,羊角蜜和IVF437上的若蚜分别为5.50头和14.00头。且瓜蚜在这2个品种上的种群增长速度也较慢,研究结果为田间甜瓜品种的选择种植及进一步选育抗蚜品种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9.
应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数据拟合了豆蚜Aphiscraccivora种群动态的Leslie矩阵模型.模型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种群的影响,用该模型模拟特定条件下豆蚜未来种群的数量和年龄分布,可靠率达70%.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an invasive insect pest in North American soybeans, is fed upon by a key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Although biological control is preferentially relied upon to suppress insect pests in organic agriculture, approved insecticides, such as neem, are periodically utilized to reduce damaging pest populations. The authors evaluated direct spray treatments of two neem formulations, azadirachtin and neem seed oil,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for effects on survivorship, development time and fecundity in A. glycines and H. axyridis. RESULTS: Both azadirachtin and neem seed oi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phid nymphal mortality (80 and 77% respectively) whil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development time of those surviving to adulthood. First-instar H. axyridis survival to adulthoo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both neem formulations, while only azadirachtin reduced third-instar survivorship. Azadirachtin increased H. axyridis development time to adult when applied to both instars, while neem oil only increased time to adult when applied to first instar. Neither neem formulation affected the fecundity of either insect. CONCLUSIONS: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future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aimed at clarifying if neem-derived insecticides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with biological control for soybean aphid management in organic soyb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